“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指的就是宜兴紫砂泥。宜兴旧称阳羡,紫砂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在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的紫砂古窑址中出土的紫砂残片,经鉴定,较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由此可知,紫砂的运用,到现在已将近有千年历史。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关于紫砂的古迹是涧众龙窑和位于前墅村的明代前墅龙窑。前墅龙窑是国内现存的两座还在使用的龙窑之一。宜兴紫砂器的代表是紫砂壶,明代中期《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在宜兴湖滏镇西南)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的、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就是紫砂壶的制作描述了。估计金沙寺僧人的壶具在当时已经做得颇**气,不过,看描述,当时制作茶壶的方法与现在不同。当时是做成一个实心的泥胚,然后挖去中间的泥料,成为中空的茶壶,现在的制作中,是将泥胚打成泥片,围成壶身。与金沙寺有关的紫砂故事还有供春,也即大名鼎鼎的“供春壶”。相传供春为正德嘉靖年间人,是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在金沙寺中借寓读书,趁此机会,供春向金沙寺的僧人们学习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或许因为供春的天赋过人,也或者因为时常和当时的读书人在一起,供春按照当时文人的审美习惯,仿制金沙寺旁的大银杏树瘿,做出了一把**奇趣的“树瘿壶”,赋予了当时作为实用器皿的紫砂壶更多的人文气息,将紫砂壶带进了文人雅士的圈子,受到了文人的追捧。此后,宜兴紫砂界大师倍出,明清时期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鸣远等名家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做紫砂壶,**是要有紫砂矿。紫砂壶出在宜兴,并非是巧合,而是在当地有非常优良的紫砂矿资源,丁蜀镇黄龙山就是传统的紫砂矿产地,黄龙山所出的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的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强、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现在的黄龙山已经受到了保护,不再允许私人采矿。进入黄龙山,必须要经过当地派出所的批准。从现场来看,已经有大半座山成为了一片湖面——这是本世纪初露天开采所形成的,此前,都是水面以上位置暗宕横向或斜向开采,湖水较为清澈。在湖的对面,还是可以看到许多裸露的紫砂矿。但是一般只能进入到这里,矿井的入口已完全封闭,不允许参观和采访。 黄龙山的泥料,在宜兴当地而言,被视之为较好的泥料,本山料即黄龙山料,都是用来做高档壶和高级的仿古壶的。有些低等级的紫砂器往往用外山泥。 紫砂料的鉴别,一听,二看,三摸。一听是听壶盖与壶口的磨擦声,有沙沙的声音,声音质感清脆,带有金属感。二看,胎体有窑火,窑灰,比较暗没有光亮。三摸,把手指按住壶表面,不粘手,有摸豆沙的感觉。掌握了这三点基本上可以分辨紫砂与非紫砂料壶的鉴别。好的紫砂料做出的紫砂壶非常透气,一般来说在暑天可保茶汤一夜不馊。